摇滚音乐剧的史诗之路 | 《贝隆夫人》解析之导演篇

提到音乐剧《贝隆夫人》,出现在脑海中的通常是传世名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以及麦当娜领衔主演的同名电影,涉足音乐剧的观众还会知道“韦伯名作”的头衔,或者因迪士尼而扬名天下的词作者蒂姆·莱斯。而与这部杰出作品的另外一位功臣——原版导演哈罗德·普林斯和他对作品的贡献,常常被国内观众忽视。

640.webp.jpg

哈罗德·普林斯

事实上,在该剧舞台版创作期间,韦伯尚未成为音乐剧金字招牌,(在两部成功作品之后的几部新作也遭遇了滑铁卢)。而普林斯已经是著作等身、名扬欧美的音乐剧巨擘。无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艺术创作方面,普林斯都为《贝隆夫人》给予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他点金手,《贝隆夫人》很可能会被淹没在60-70年代的摇滚音乐剧大潮中。

640.webp (1).jpg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和哈罗德·普林斯

摇滚专辑变身戏剧文本

1978年,普林斯在韦伯的反复游说下,同意执导《贝隆夫人》,但他拿到手的只有一盘同名摇滚音乐专辑,尽管韦伯和莱斯为专辑创作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Oh What a Circus”等一系列蝉联流行排行榜前十的热门金曲,却缺乏音乐剧的重要元素——剧本。

640.webp (2).jpg

蒂姆·莱斯和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当时两位创作人只是想基于这位富有争议的女性生平,创作一部符合时代音乐导向的摇滚音乐剧。这些歌曲提炼了伊娃贝隆的多个人生片段,但没有贯穿各个片段之间的线索。而韦伯和莱斯,均不具备撰写戏剧性场面串联片段的能力,同样原本已经两个小时的专辑,再进一步追加内容,将显得更为冗长。此外,排练开市在即,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大比例的调整现有素材。而普林斯是他们唯一可以依靠且能力挽狂澜的人。

640.webp (4).jpg

《贝隆夫人》百老汇上演所幸的是,这已经不是普林斯第一次“挽救剧本”。尽管他本人并不剧本撰写剧本的能力,但擅长通过缩减歌曲、加入纯配乐段落、修改歌曲内容的戏剧性设定的方式将碎片式现成素材改变成线性故事内容的能力。

首先,他调整了上半场歌曲“晚安,谢谢你”(Goodnight and Thank You)歌曲的设定,原曲是嘲讽伊娃在社会阶层中向上爬时被利用的男人,是一首评论式的静态歌曲。普林斯将歌曲的舞台呈现设定进行了调整,直接演绎出伊娃社会地位不断攀升的过程,不仅将歌曲动态化,丰富了观赏体验,还浓缩了伊娃长达10年的“发迹史”,在戏剧结构上承上启下。

640.webp (5).jpg

历史上的贝隆夫妇

其次,原专辑中,伊娃丈夫——后来成为总统的胡安贝隆的出场被一句歌词一笔带过。而普林斯要求韦伯和莱斯,追加了歌曲“可能性的艺术”(The Art of The Possible),作为他的出场曲目。这首歌曲旋律简单,歌词重复,但从舞台呈现侧重展示胡安在军队角力中不断打败对手,权倾一时。同样以动态形式与伊娃发迹史相呼应,也为两人后来的惺惺相惜奠定了基础。

640.webp (6).jpg

音乐剧《贝隆夫人》

然后,通过修改“贝隆新欢”(Peron’s Last Flame)的设定,原曲是军队成员和权贵对贝隆和伊娃的讽刺批评。调整设定后,歌曲变成了军队成员和权贵以第三人称形式,讲述贝隆和伊娃当权后的种种行径。该歌曲在上下半场反复使用,上半场歌曲再现了两人权势的上升,而下半场则揭示了伊娃病重贝隆政权逐渐被消解的史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这样,在普林斯生花妙手的点化下,原本孤立碎片的片段被完整串联起来,而《贝隆夫人》也因此,从一张平面的摇滚专辑变成了一部完整立体的戏剧文本。

640.webp (7).jpg

《贝隆夫人》原始的百老汇版海报

舞台再现好莱坞巨片

和《贝隆夫人》精彩绝伦的舞台呈现相比,构造完整戏剧文本的成就又显得微不足道了。同为音乐剧大师的桑德海姆曾评价这样评价普林斯:“他的手里只会出大手笔作品,连《理发师陶德》这样室内剧体量的复仇戏码,都能被他做出大歌剧的格局来。”自然,他不会轻易让《贝隆夫人》从指间溜走。

尽管这部作品的音乐,更多是融合古典、摇滚、拉丁节奏和抒情大歌,在展示伊娃传奇人生的同时,予以嘲讽和解构,并无宏达气魄。但故事背后大开大合的历史沿革,为普林斯提供大广阔的发挥空间。他最为擅长的大场面调度和电影化的舞台呈现技法,被发挥到了极致。

640.webp (8).jpg

音乐剧《贝隆夫人》剧照

全剧开场1952年贝隆夫人病逝,民众前往葬礼现场悼念;1934年,伊娃初到阿根廷首都,震惊于国都气象万千、名流聚集,与此同时底层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1944年,为争取贝隆竞选总统,伊娃号召工会举行大规模游行;1946年贝隆总统就职典礼,伊娃以第一夫人身份对全民演讲;以及声势浩大的欧洲多国出访。这些大场面,很多导演通常会选择避重就轻,而普林斯只会迎难而上,以虚实结合的方式一一展示了这些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

640.webp (9).jpg

音乐剧《贝隆夫人》剧照

如果说《剧院魅影》中普林斯成功的在舞台上营造了上百人参与化装舞会的瞬间,那么《贝隆夫人》里的大型场面更是升级版,我们将在舞台上见证数以万计的壮观群众场面,观众无不为之折服。

除了宏伟场面之外,普林斯标志性的电影化舞台语汇也得到了广泛的运营。伊娃在玫瑰宫阳台总统就职典礼上演讲场景中,伊娃在天桥上演唱“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观众处在阳台下民众第一夫人的视角。

640.webp (10).jpg

《贝隆夫人》中总统就职典礼的仰视效果

演唱结束后,伊娃脚踩的舞台机关旋转180度,观众又变成了在玫瑰宫内的视角,俯视着民众朝贺贝隆夫人的场景。前一场景类似特写,后一场景类似全景镜头,点面结合的捕捉到伊娃的演讲细节和民众欢呼的场面,类似的手法也出现在《剧院魅影》里克里斯汀一鸣惊人的场面中,只不过前者更加恢弘且富有想象力。

在“阿根廷面貌一新”(A New Argentina)中,普林斯又使用了分屏技巧,将贝隆夫妇、游行民众、便衣警察等多组角色同时展现在舞台上,类似电影快速剪辑效果,密集的演绎了一次大规模游行的方方面面,呈现效果令人惊叹。

640.webp (11).jpg

音乐剧《贝隆夫人》剧照

除了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意之外,普林斯也在情节铺陈方面成绩斐然。在前面提到的歌曲“晚安,谢谢你”展示了伊娃十年的“奋斗史”,从初到都市的无名小卒,变成模特、广播演员、电影明星和社会名流,普林斯独具匠心的采用了一个舞台机械,将伊娃公寓门改造成了一个旋转门,不断的有男人从这个旋转门中走出。

随着从门里走出的男人社会地位的逐渐提升,伊娃的行头也越发的华丽和高级,以蒙太奇形式在短短的4分钟里,展示了她社会地位提升的漫长历程。这一场面,无论是构思还是表现手法,在百老汇音乐剧历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创新。

640.webp (12).jpg

音乐剧《贝隆夫人》剧照

普林斯好莱坞巨片的技法,呈现音乐剧,不仅从形式上打破了传统舞台剧各场面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连接的问题,让音乐剧呈现出更为动态流动的面貌,更极大的拓展了音乐剧舞台技巧的外延,使得《贝隆夫人》的观剧体验和它的音乐一样走在时代的前沿。

多样化解读的导演构架

虽然说大家普遍认为是麦金托什在商业模式上创新,推广了音乐剧“标准化制作”形式,让一部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演出,都能达到同样的品质和演出效果,但从艺术创作角度,正是普林斯开启的创作技法让这一模式成为可能。他为一部音乐剧奠定的导演构架好似一个骨架,为剧目的舞台呈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使多样化差异化的表演与解读,也不会让剧目最终的呈现南辕北辙。

640.webp (13).jpg

哈罗德·普林斯执导《贝隆夫人》百老汇首场排练

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创作技法里面,镜头语汇是最为重要的,镜头主导了叙事和情感表达的走向,演员和其他部门的表现则是在这种走向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普林斯的舞台技法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的创作集中在设定的舞台效果与调度,主导叙事、情感和人物上,极少对演员的表演细节进行细节上的指导,因此也不时被批评“导布景的精力大于导演员”。

但正是这样的创作理念,不仅能保证剧目在不同国家、地区和演出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效果,也为每场演出的演职人员在不违反整体构架前提下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发挥空间。

《贝隆夫人》便是如此。该剧的伦敦西区首演版,集合了一个极其反常的团队,男主角切的扮演者是一位几乎没有舞台剧经验的摇滚歌手大卫·埃塞克斯(David Essex),制作人是指望他在乐坛的号召力为演出的票房作保障,女主角伊莲·佩姬(Elaine Paige)尚未成为传奇人物,当时虽有舞台表演资历,却从未担当主角,两人并不是普林斯的首选。

640.webp (14).jpg

摇滚歌手大卫·埃塞克斯

但作为导演,他并未对制作人的选择提出质疑,而是巧妙的结合演员条件进行创作。对明星而言,与其强迫他挖掘表演,不如借力其个人魅力。普林斯让埃塞克斯将自身摇滚歌手的叛逆不羁气质放大,尽管不能做到角色血肉丰满和层次鲜明,却也能达到“切”这个角色反讽鞭笞女主角的戏剧型功能,而且他依靠个人独特魅力的演艺,是其他演员无法复制和模仿的。

640.webp (15).jpg

饰演“切”的大卫·埃塞克斯

而有一定表演基础的伊莲·佩姬,普林斯指导她遵从文本规定演绎角色,加之她出色的唱功,在舞台上亦然大放光彩。

640.webp (16).jpg

伊莲佩姬饰演的“贝隆夫人”

本剧的百老汇版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景,女主角饰演者帕蒂·卢波恩(Patti Lupone)和男主角曼迪·帕廷金(Mandy Patinkin)虽然也不是享誉舞台的巨星,但都是顶级学府茱莉亚音乐学院戏剧系毕业,拥有丰富话剧、音乐剧甚至影视表演经验的青年才俊,因此普林斯在排演期间给与了两位演员极大的创作自由。

640.webp (17).jpg

帕蒂·卢波恩饰演的“贝隆夫人”

帕蒂在尊崇最基本框架情况下,对剧本和唱段进行了近乎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她没有刻意挖掘角色的丰富层次和复杂内心,而是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强大的人物魅力震慑观众。

640.webp (18).jpg

帕蒂·卢波恩饰演的“贝隆夫人”

话剧经验更为丰富的曼迪则是以方法派诠释角色,脱离了角色摇滚嗓的音乐设定,用其独特的男高音戏剧性的演绎韦伯的旋律,将原本游吟诗人式的角色塑造的更加血肉丰满。

640.webp (19).jpg

曼迪·帕廷金

有意思的是,曼迪遵循的方法派强调人物台词、演唱、舞台行动的人物动机,而普林斯的导演手法更注重舞台调度和整体效果。在排演“金钱滚滚来”(Money Keeps Rolling In)段落时,两人的理念差异发生了冲撞,在一段演唱结束后,普林斯要求曼迪完成从舞台后区到前台中央的调度,曼迪左思右想都无法找出这个调度背后的角色动机,于是向普林斯咨询原因,极少给角色抠戏的普林斯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是我让你这么走的。

640.webp (20).jpg

”饰演“切”的曼迪·帕廷金

曼迪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解释,在下一次排练走完这个调度,他不由自主的耸肩摊手表示“不可理喻”,而这个小动作,与切对伊娃在“金钱滚滚来”中的财政政策表示“不可理喻”恰好契合,普林斯当场决断说:“对了,就是这个效果,你的这个动作请在后面的排演中予以保留。”这次摩擦产生的火花,也变成了百老汇一则美谈。帕蒂与曼迪也因为在剧中的出色表演,跻身百老汇一线明星行列。

640.webp (21).jpg

表演层次丰富的曼迪·帕廷金

在依照普林斯创作意图排演的多个《贝隆夫人》版本里,尽管整体调度和处理技法完全一致,但是演员表演丰富多样,呈现出不同的魅力,完美实现了同样导演构架下的多样化解读,也让剧目愈久弥新。

640.webp (22).jpg

1996年《贝隆夫人》音乐电影,麦当娜主演

正因为普林斯的妙手生花,将《贝隆夫人》从最初的摇滚专辑,变成在音乐剧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史诗巨制。他导演的版本在美国曾经创下了三个全国巡演团各地开花的记录,并从70年代末一直演绎到21世纪初,足迹遍布英国、美国、欧陆、澳洲、亚洲、非洲。只不过因为舞台剧本身载体的限制,这个版本在国内的普及率非常低,观众对剧目的认识仍然局限在电影版。

640.webp (23).jpg

所幸的是,2019年即将展开全国巡演的《贝隆夫人》正式依照普林斯原版导演手法进行排布的,届时我们将有机会现场领略这位传奇导演的不朽魅力!

场次信息

音乐剧史诗巨作《贝隆夫人》Evita-上海站

开票场次: 9月6日19:30

9月7日19:30

9月8日19:30 9月10日19:30

9月11日19:30

9月12日19:30 9月15日19:30

演出场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票价:1280/1080/880/680/480/280/80

【购票请点我!!!】

电影资讯

有用 (8)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