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片卖座的新“套路”

不知不觉中,影片《一个母亲的复仇》已默默爬过亿元票房分割线,这部5月10日公映的印度电影前期几乎无任何宣传。业内人士纷纷猜测,《无所不能》是否可以延续《一个母亲的复仇》的势头,再创印度批片佳绩。

“弱势主角+至亲遇害+孤立无援”

三步唤起心理代入

观察《一个母亲的复仇》和《无所不能》的剧情,会发现两部影片非常相像。

首先,主角属于弱势群体。前者的主角是一位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继母,后者的主角则是一位男性盲人。

当观众看到主角弱势时,会不自觉地对产生同情心理以及好奇心,一边怜悯片中的主人公,一边想了解人物的后续发展。

其次,主角的至亲遭到了致命伤害。在《一个母亲的复仇》中,主角的继女被四名男同学强暴,身心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而在《无所不能》中,男主的妻子同样被多名凶徒羞辱,甚至最终难以承受无止境的噩运,选择了自尽。

主人公本身生活已很艰辛,至亲之人堪称是他们生命中仅有的光亮。一旦亲人重创,是主角远不能承受之痛。这点在《无所不能》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剧情进展到这里,观众在心理上已经不是同情和好奇,而是被唤起了正义感,想要帮助主角的欲望愈发明显。

第三、正规途径求助无路。在两部电影中,主角先是寻求法律和警察的帮助,但是因为证据不足,恶人们被无罪释放逍遥法外。主角陷入了与官方对立的境地,想要复仇,只能靠自己。

此时人物的处境,会让每一个观众代入自己曾经孤立无援的时刻。彼时,孤独、委屈、愤懑的情绪高度集中在一起。电影进行到这一幕,已经戳中了观众心底最脆弱的部分,使得观众从精神上代入了主角,二者合二为一。

从好奇同情,到产生帮助欲,再到感同身受,《一个母亲的复仇》和《无所不能》就这样用三步“套路“,将观众拉进了电影里,去体会主角的喜怒哀乐。

“逆袭开挂+英雄主义+反派低能”

三面满足心理需求

随着主角和观众的负面情绪压抑到了极点,怎样通过主角引导观众释放压力,成为了两部影片后半部分的重点。

《一个母亲的复仇》和《无所不能》的两个主角“化悲恸为动力”,靠着强大的精神信念支撑,一步步布局,最终手刃反派,实现了“反杀”。主人公在银幕内成功“复仇”,观众在银幕外拍手叫好。

主人公“反杀“的过程有三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能力开挂。《一个母亲的复仇》中的女主角是一名教师,靠着高智商和一名侦探的协助,由点及面,将罪犯耍得团团转。《无所不能》的男主角作为一名配音演员,采用模仿别人打电话的方式,借此达到扰乱敌人心绪的目的。

两位主人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环扣一环设计复仇之路,观众在跟着主角前进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宣泄了前期积压的负面情绪。

第二体现在英雄主义。《一个母亲的复仇》中有一句铿锵有力的台词——“神明并不是一直都在。所以,才有了母亲。”影片将宗教领域能力无限的神明和母亲划上等号,舔犊之情直达观众心房,情感迸发产生了近乎核爆的效果。

《无所不能》中,男主角作为一个丈夫,为了给妻子报仇,奋力对抗几位能力远在自己之上的恶人,非常符合当下流行的“美强惨”人设,角色自带“苏”感。

不管是《一个母亲的复仇》的母亲还是《无所不能》的丈夫,内心力量强大的家庭角色都给予了观众非常浓烈的安全感,让观影的观众有一种被全世界保护的感觉。

第三体现在弱化反派。两部影片的反派在主角的衬托下显得双商低下,仿佛被“主角光环”辐射了一般。尽管不合逻辑,但是观众看得非常“解恨”,谁不想自己的能力远超憎恨的人呢?

释放被压抑的情绪、给予充足的安全感和强大的自我认同。两部“报复性爽片”成功促使观众代入主角后,又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情感需求。

过度脱离现实引发争议

网文常见模式屡试不爽

截止撰稿,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的票房已达1.11亿,《无所不能》业内预测票房为6000万。两部影片在获得观众认可的同时,也饱受了一些非议。

两部影片的属性均被标为“犯罪”类,有一个现实主义的包装,拍摄手法注重戏剧性冲突,反应的社会问题都是对不公正的反抗。但是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和《无所不能》的剧情逻辑并不能经过仔细推敲。

不符合阶级地位的维权,法律的无效和偏颇,角色好坏脸谱化,都是两部影片的弱点。有网友评价:导演开了上帝视觉,给了主角“HARD模式”又给了“通关秘籍”。观众看的过程确实很“爽”,但是太脱离现实。

两部电影的情节模式并不是印度片独创,其实这在我国的文学作品里很常见,最典型的是金庸武侠小说和起点文学网连载。大致的套路为:身世凄惨的主角,突遭天降神力,从弱小一秒钟变强大,一路升级打怪,走向人生巅峰。

此类“杰克苏”式的情节模式放在小说中,无任何违和。但是拿到电影里,还需要慎重。电影是一个能够造梦的介质,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向大众传递价值观和行为观的介质。

当现实主义类型片缺失了社会警示作用,只是批了层“皮”,那么从长远来讲,并不有利于电影市场的发展。毕竟,“爽片”可以批量复制,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却不可多得。

结语:

弱势主角逆袭,搭配个人英雄主义惩奸除恶,此类影片确实极易受到欢迎。因为有诸多限制,国产片鲜有“复仇”题材的电影,但是“爽片”套路可以适当采用。建议创作者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社会教育意义,拍出更精彩且富有深度的作品。

电影资讯

有用 (8)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