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分年度第一!《绝杀慕尼黑》口碑领跑,观影Tips速速收下!

俄罗斯影史票房冠军《绝杀慕尼黑》正在全国燃爆热映,电影以猫眼9.7分仅次于《摔跤吧!爸爸》的成绩,跃居历史第二高分,成为了2019年度第一口碑佳作。随着观看人数的增加,豆瓣评分也涨至8.3分。它高燃励志的体育精神,有血有肉的家国情义惊艳了中国观众,纷纷化身自来水推荐,还呼吁“加排片”。电影真实还原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极具争议的美苏篮球争霸战,很多观众对这段历史背景充满了好奇,那么,下面这些电影背后的故事你也一定不容错过。

Part1. 关于这场史上极具争议的比赛

1. 一块至今无人认领的银牌

苏联队终结了美国36年的不败神话夺走了金牌,然而美国队不仅拒绝了这枚银牌,并且还立下遗嘱给自己的后人,永远也不能接受它。47年过去了,这枚银牌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无人认领。

2. 促进了美国梦之队的诞生

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队又一次以82:76的成绩领先6分击败由全美大学篮球界精英组成的美国男篮。这场不折不扣的完败让美国人意识到,靠大学生球员一统天下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于是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球迷才有幸欣赏到所向披靡的“梦一队”风采。

3. 当时没有三分球制度

篮球运动最早是没有三分线的,NBA正式引入三分球制度是在1979-80赛季,国际篮球比赛最早则是从1984年开始引入。因此,在慕尼黑奥运会的当时是没有三分球制度的。

4. 电子计时器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开启了“科技奥运”的理念,首次采用了光电测距仪和精度高达1/1000秒的电子计时器。美苏男篮决赛的“争议三秒”,跟当时计时器的误差有很大关系。

5.《灌篮高手》“湘北vs山王”经典一战的原型

在很多90后童年回忆里,《灌篮高手》里最热血的那场“湘北VS山王”终极决战,原型就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的美苏巅峰对决。

Part2. 关于电影的幕后故事

1. 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在俄罗斯非常有名

饰演教练加兰任的演员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被中国粉丝亲切地称为“小马哥”。从影四十年,经典形象无数。可导可演,在俄罗斯电影界相当于中国的刘德华加姜文。

2.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偷看”这部电影

据俄罗斯新闻网站“Дни.ру”报道,演员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在政府会议上汇报了自己主演的电影《绝杀慕尼黑》。汇报结束后,总统普京突然表示他看过这部电影,但却是在家用U盘“偷偷看”的。此举立刻被现场媒体捕捉,一部让普京“偷着看”的电影便成了当时新闻的标题。

3. 制作团队为了还原这场比赛投入的努力

●影片从筹备到完成一共持续了3年,剧本修改了22版,最后一场比赛拍摄了整整30天,有多达500个临时演员参演。

●比赛现场由六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其中第六台摄影机被剧组成为“第六名球员”,它在比赛中同运动员一样出现在赛场上,捕捉其他机位难以拍摄的镜头。

●为了还原比赛细节,整个团队将当年的比赛实况钻研了300多次,最后的呈现效果,连裁判的汗水打湿衣服的痕迹都有精准还原。

●剧组在许多道具细节上煞费苦心,专门制作了20多个篮球,都是根据苏联时期以及国际比赛的用球标准来制定的。

●本片为电影量身定制了超过500套运动装,甚至所有群演的服装都是按照当时的布料和裁剪方式忠实还原定制的。

4. 演员几乎都是非职业运动员

除了近视眼球员扎尔在现实生活中是专业的篮球运动员外,其他的几位主演全都是演员,而非职业运动员。他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专业训练,跟专业球队比赛。很多人开玩笑说,他们已经可以进专业篮球队了。

5. 拍摄时决赛现场没有观众

导演安东·梅格迪契夫透露,真实拍摄大型体育赛事根本无法同时调动所有观众的表演。所以,为了实现真实的观众气氛,特效部门专门研发并创建了一个新型的“人群克隆系统”,为长镜头到中等的镜头提供逼真的角色呈现。

6. 来自原型人物后裔的支持

这部电影的顾问由球员原型伊万以及谢尔盖的儿子亚历山大担任,他们编排了所有的篮球比赛场景,谢尔盖的儿子也在片中客串了一个小角色。

Part3. 关于历史背景和人物原型

1. 前任主教练戈梅尔斯基

1961年开始担任苏联国家队主教练的戈梅尔斯基,被誉为“苏联篮球教父”。他慧眼识珠,把谢尔盖·别洛夫、保罗斯卡斯等优秀的选手招进了国家队,是六十年代苏联篮球实力迅速提升的最大功臣。

2. 临阵更换教练所为何故

由于当时的苏联出现了许多起震惊全国的名人出逃事件,戈梅尔斯基犹太人身份,让苏联政府鸡蛋忌惮他借助出国比赛的机会叛逃,于是让他离开了国家队。顶替他的教练就是康德拉辛,也就是影片中的加兰任。

3. 谢尔盖·别洛夫人物原型

谢尔盖·别洛夫,苏联的头号球星。被公认为当时全世界最优秀的非美国籍篮球选手,实力甚至让高傲的美国人也十分佩服。1992年,他入选了美国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美国籍球员,更是唯一一名没有在NBA打过比赛就进入名人堂的球员。

4. 康德拉辛和亚历山大·别洛夫

康德拉辛致力于在苏联的各个角落挖掘篮球种子,亚历山大·别洛夫就是他一生最伟大的发现。在接手国家队之后,康德拉辛便把自己器重的亚历山大·别洛夫也招进了球队。这位年轻的小将最终用自己惊人的实力,成为了国家队最优秀的主力中锋。

5. 电影中萨沙的病

影片中的萨沙即亚历山大·别洛夫,比赛期间被检查出患上了罕有的心脏病。而现实中的人物原型亚历山大·别洛夫,在1972年比赛还很健康,在1976年被查出有心脏问题,并于两年后离世,年仅26岁。

6. 苏联的医疗水平

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医疗水平并没有政府声称的那样“一切为了人民”。苏联的平民看病需要排队,需要送礼。因此,很多人更倾向于前往中欧等国家就医看病。影片中的教练加兰任想要出国给儿子看病,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7.“黑九月事件”

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比赛期间,巴勒斯坦的“黑九月”恐怖组织成员趁着夜色潜入了奥运村以色列代表团的住处,并最终致使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难。这桩震惊世界的政治恐怖事件也被称作“慕尼黑惨案”。

今年口碑第一的神作《绝杀慕尼黑》正在燃爆热映中,目前全平台评分最高领跑同档期,高燃热血值得一看,相信这些观影小tip会给你带来更加震撼的观影体验!

电影资讯 绝杀慕尼

有用 (7)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