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普京,他不仅是俄罗斯总统、全球公认的铁腕政治家、战斗民族眼中“真·硬汉”,对于中国人而言,现在他还多了一个头衔——清华大学名誉博士。上个月,清华大学为普京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颁发了证书。而这位“新晋”清华大学名誉博士曾“实名点赞”的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也即将于6月13日在国内上映,究竟这部电影有何魅力,能获得普京青睐?
这部电影根据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奥运会男篮决赛上相遇,面对着连续36年未尝败绩的强敌美国队,苏联队在教练加兰任的带领下坚持战斗到最后一秒。
能够获得普京钟爱,必然有其特别之处。高燃热血的故事情节、齐心奋斗的团队精神、触及人心的情感共鸣等,都是本片值得关注的亮点。本片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影片在结尾近一小时的时间内,突破性地以全知视角俯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的全部细节,镜头、叙事完全围绕这场历史性的比赛展开,近乎完全还原了当年决赛的盛况。用如此时长、镜头语言再现一场比赛,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极为少见。
当今国际主流电影叙事主要集中在角色本身,无论是何种题材和类型,最终关注点都要回归到“人的价值”。而《绝杀慕尼黑》将所有焦点全部集中在比赛本身,真正做到“将故事还给故事”,近乎冷静地将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完整拍摄下来。如此开拓性地尝试,已经足以令人惊叹“除了战斗民族,没人敢这样拍电影”。
据悉,为了呈现这场史无前例的决赛,整个剧组也在电影技术、镜头语言、场面调度各方面不断尝试。
为了保证影片中真实的比赛气氛和让观众深入其中的临场紧迫感,导演决定采用“实拍+特效”形式拍摄。然而大型体育赛事的电影表现非常困难,真实拍摄根本无法同时调动所有观众的表演。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剧组找到特效团队研发并创建了一个新的人群克隆系统,为长镜头、远景等提供了逼真的角色呈现。
在实际拍摄中,剧组采用了很多方法应对球场上复杂的比赛情况。首先是导演安排了六台摄影机完成拍摄。比赛开始后,六台摄影机同时工作,捕捉赛场所有人员的真实动作与表情。其中第六台摄影机被剧组称为“第六名球员”,它在比赛中同运动员一样出现在赛场上,不断穿插在人群当中,捕捉其他机位难以拍摄的镜头。另外,本片摄影指导也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效且简单的拍摄方法:穿上旱冰鞋一边滑一边拍摄。这样既能保证摄影师跟上球员运动的步伐,又能保证镜头画面相对稳定。即使有了以上各种应对方法,最后一场苏联队与美国队的决赛仍然耗时30天才最终完成拍摄。除了球场上鏖战的球员们,这场比赛最多的时候一天当中有多达500个临时演员参演。耗时之长,人数之多,可见剧组对于这场决赛的重视程度。
电影《绝杀慕尼黑》即将于6月13日登陆全国各大院线,相信这部清华大学名誉博士普京都喜爱的电影,不会令国内观众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