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yuz | 『艺术家此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余德耀美术馆当前展览:“艺术家此在”囊括了超过30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分散在17个展示空间内,一同对当代最神圣的艺术原则提出疑问,探讨“复制”的价值。而展览中的展品,不仅可以使用视觉观赏,更有可以触碰,可以听,甚至有散发迷の味道的作品。

视觉

Vision

第一个房间的作品同时充当着“入口”的角色——由艺术家卡普瓦妮・基万带来的《粉-蓝》,以大面积全方位的荧光色将观众从日常世界迅速带入了另一个维度中,而炫色灯光的背后却是一定的社会问题: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历山大・肖斯博士开始研究颜色对人类精神状态的作用,他发现了一种可以让测试对象心率放缓、脉搏和呼吸频率降低的粉色。1979年,西雅图的海军管教所就率先采用了这种颜色来喷涂牢房的墙壁,这种粉色以实施粉刷的两位教官的名字命名——贝克-米勒粉红。而《粉-蓝》后半段的蓝色走廊,也是基于一项色彩研究的结果。有些公共场所会在卫生间里装设蓝色荧光灯,这是因为蓝光能降低静脉的可见度,从而阻止人们在此从静脉注射药物。

基万将这些建筑空间的颜色运用挪用至展厅,意在邀请每一个进入其中的观众切身体会并反思:这些颜色的“抑制作用”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那建筑尝试控制人们精神状态和行为意识的做法,是防止问题出现,还是仅仅暂时地压抑问题?

卡普瓦尼·基万

《粉-蓝》

2017

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8

卡普瓦妮・基万于1978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汉密尔顿,现于法国巴黎生活、工作。她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主修人类学和比较宗教学,并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塞纳河”项目中学习艺术。当基万成为艺术家后,她的创作与她的学术背景密不可分。她擅用社会科学调查的方法,以大量历史信息和知识储备为基础,通过装置、影像、雕塑、印刷品、行为艺术等多种创作形式来呈现她对人类文化的思考。而《粉-蓝》正是卡普瓦妮・基万基于她对19~20世纪社会卫生运动和医院改革的持续研究而创作的作品。

建筑空间内的心理学、社会学应用有其特定的目的性,而当它转化为艺术作品时,基万为这无处不在的建筑与人的意识之间的关系赋予了新的解读空间。作为“艺术家此在”的第一件作品,观众也能在其中充分感受到这个展览所要探讨的问题——复制、挪用并非照搬,它有其自身的创造性。在这个时代,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新的解读和创造全新事物,几乎同样重要。

触觉

Tactus

如果说莫瑞吉奥·卡特兰的《无题》让你置身于1/6大小的西斯廷教堂,那么转身步入的下一个空间——《权力盥洗室/欧盟理事会》,则会让你坠入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中的盥洗室,步入那些“大人物”的专属私密空间。

《权力盥洗室/欧盟理事会》由丹麦艺术团体Superflex创作,Superflex对“挪用”的态度一向开放,与其说是在创作作品,不如说是在创造能够介入社会的艺术项目。他们将自己的艺术实验称为“工具”(Tools),对当下经济社会的结构组成和运行模式深感兴趣,并致力于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可替代的模式。

Superflex

《权力盥洗室/欧盟理事会》

2018

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8

“权力盥洗室”是Superflex于2004年开始的系列项目,前后复制了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楼中的盥洗室、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盥洗室、摩根大通总部的盥洗室,以及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中的盥洗室。这一系列的作品通过将权力机构的设施与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错置,引导人们思考原创与复制、排他性和包容性之间的关系,并最终指向权力与日常之间关系的思考。

虽然展厅内的盥洗室不能使用,但这样的场景错置是否让你有所触动呢?如果说杜尚在1917年将小便池搬入美术馆,通过对现成物的“挪用”对艺术的内部体系发出质问,那么Superflex将权力机构中的盥洗室挪用至大众日常的公共场景中,则更进一步地鼓励每一个参与者去思考社会内部的结构体系。

听觉

Hearing

未观其形,先闻其声。在第12个房间内持续演出的《我曾曾曾祖母的歌(中国)》,其依据是艺术家拉格纳·基亚尔坦松祖国冰岛的传统民歌《瓦森达罗萨之歌》,由罗萨所创作,融合了爱、家系、真实、文化与歌谣等元素。

拉格纳·基亚尔坦松在他的表演实践中融合了所有的艺术形式及其历史——音乐、戏剧、文学、电影及视觉艺术皆在他的影像装置、行为表演及绘画中有所体现。伪装和造势成为艺术家传达真挚情感并向观众献上真实体验的重要手段。

拉格纳·基亚尔坦松

《我曾曾曾祖母的歌(中国)》

2018

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8

《瓦森达罗萨之歌》的故事十分传奇。创作者罗萨是个多情的女人,爱上了许多男人。她的初恋情人背叛她另攀豪门,她便为此创作了这首诗歌,从此源远流长,而艺术家的曾曾曾祖父也曾是罗萨的情人。此表演艺术作品将于展览期间持续演出,一名当地的女性表演者将扮演艺术家的曾曾曾祖母,每隔几分钟表演一次,持续的演出因此将创造出持续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张力。

嗅觉

Smell

艺术家温·德尔维于1965年出生于比利时韦尔菲克,年少时喜欢画画,后来就读于根特皇家艺术学院。他的创作媒介多样,包括雕塑、绘画、装置、行为艺术等多种形式,常常在作品里将传统观念里的神圣与世俗、高级与低劣并置,极大地挑战人们的已有认知。

虽然他常常宣称“所有艺术都是无用的”,但是他在作品上花的力气可不少,很多作品的完成都需要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极高的技术水平支撑。而此次“艺术家此在”中展出的《泄殖腔5号》就是这样一件作品,也是温·德尔维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温·德尔维

《泄殖腔5号》

2006

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8

“泄殖腔”是系列作品,每件作品在形式上均略有差异,但作品核心不变——复制消化系统,一端消耗食物,一端产生排泄物。在“泄殖腔”系列展出的过程中,有人会觉得它太过粗鲁,而且展厅里的味道让人难以忍受;有人觉得这太浪费食物,并为那些还在挨饿的人群谴责艺术家;有人惊叹于机器的精细设计及最后成果的逼真程度;有人则对这一系列作品的识别符号印象深刻:每一件“泄殖腔”的展示符号各不相同,却都能让观众感到似曾相识,找到相对应的代表当今世界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品牌或文化符号——《泄殖腔5号》诞生于2006年,从作品的名字到作品背后偌大的白底黑字的告示牌所显现的字符,都明显挪用了当今某款奢侈品牌经典产品的商标。

观看这件作品循序渐进的消耗和排泄过程时,人们不禁莞尔一笑——德尔维的讽刺直接而充满技术含量;人生中,在美术馆展厅里期待排泄物的诞生,这样的经历又能有几次呢?

温·德尔维曾在一次视频采访中笑着说道:“当我去读艺术学校的时候,家人都说我是在浪费时间,现在我总算做了一件关于‘浪费’的艺术作品了。”

66cc4301c728bf2b3fa57413283e2a0.png

【购票就点我!~~】

电影资讯

有用 (5)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