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迪·舍曼《无题》 1980 墙纸复星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11月6日,美国摄影艺术家辛迪·舍曼在国内的首场个展登陆复星艺术中心。展览回顾了舍曼四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从艺之初的《封面女郎》、令其名声大噪的《无题电影照片》、各种在“无题”后加上编号的代表作均有呈现。此外,舍曼还为上海带来“彩蛋”——九张从未展示的新作、两幅为复星艺术中心定制的墙纸,以及一系列她使用的道具、相关文献和影像,都一并展出。
“舍曼大多数的艺术活动都在美国,但她对亚洲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自己的兴趣。这次展览,也是她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机会。”复星基金会、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说。
复星基金会收藏过辛迪·舍曼《无题电影照片》中的一张,一直在关注这位长期活跃在西方的当代艺术家。而大概有十几年没有在亚洲做过个展的辛迪·舍曼也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兴趣。经过长达近两年的接触,将展览定在复星艺术中心二周年之际,是双方达成的意愿和共识。
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性摄影家以女性独有的视角和艺术敏感深入挖掘图像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对限定女性身份的社会根源进行了剖析和反思。而辛迪·舍曼作为代表者,记录下了这四十年,并对当代摄影艺术影响深远。此次舍曼大展是复星艺术中心两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而关注具有全球影响力、具有公共性,并能够让中国观众最能接受的当代艺术,是复星艺术中心两年来选择展览的标准。
两年里,复星艺术中心为中国观众呈现多场大型展览,包括朱利安·奥培的中国首展、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中国首展“原地飞行”,以及从多角度、多视野出发的“收藏当代之道:来自复星基金会的影像(2010-2018)”等大型展览。此次辛迪·舍曼个展,为复星艺术中心的国际视野提升新的高度。
“演员”的诞生
即便你不了解辛迪·舍曼,也可能看过下面这组照片。
无题电影照片 7号 197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Pictures
无题电影照片 13号 197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Pictures
无题电影照片 15号 197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Pictures
这组名为《无题电影照片》的系列照片总共有69张,最初始于1977年。在镜头面前,舍曼头顶假发,穿着艳丽,将自己打扮成五十年代电影中的女星模样。照片中的女性往往不直视观众,她们总朝着位置的空间望去,双眼时不时透露迷茫、惶恐与不自然。《无题电影照片》不免令人联想到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米卡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等人拍摄的影片,就连安迪·沃霍尔也说她是“天生的演员”。但舍曼否认了。在一次采访中,她说:“一些人告诉我,他们(看了照片后)想起了某部电影作品,但,我脑中并没有任何的电影原型。
尽管如此,这组作品依然令舍曼名利双收:一经问世,她即刻一炮而红;1995 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更是出价100万美金,收购整套作品。目前,业界对该作的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在追求成像和曝光准确性的七十年代,舍曼背离了传统摄影强调的纪实性,而是注重捕捉拍摄对象(哪怕是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世界。其二,她象征某种女权主义,解放了大众——包括女性自己——对女性身份的解读、认知和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四十年后,“表演”和“自拍”依然是舍曼创作中最核心的手法。
她为何钟情于此?这要从她的个人经历说起。
展览开幕现场
1954年,舍曼出生于新泽西州格伦里奇。她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名老师,舍曼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时候,舍曼总与肥皂剧为伴,她羡慕电视里那些浓妆的性感女星,偷偷模仿,是她童年的一件乐事。
1972年,舍曼在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学习,主修绘画。很快,她发现绘画无法让自己真正满足。“当时,我很仔细地模仿其他画家的作品;但是,我发现,可以用相机快速的拍摄作品。这样一来,我就有更多时间放到构思的环节中。”于是,她转攻摄影。不过,这并不顺利。一开始,由于缺乏对摄影的了解,她未能通过必修的摄影概论,直至新导师Barbara Jo Revelle的出现——他向学生们介绍了一系列前沿的艺术家,舍曼因此受到强烈的启发。
当时,学校侧对面是奥尔布赖特.诺克斯画廊,舍曼与当时的男友罗伯特·朗格一起,在那儿接触了当代艺术。他们和伙伴们一起在校创办了一家画廊,名为“厅墙”。
大学期间,舍曼延续着儿时的爱好。她常常跑去古着店、折扣店淘衣服、老首饰和假发。她常常把自己关在屋里,穿上这些,在镜子面前扮演“其他人”。“既然你花那么多时间装扮各种角色,不如把自己做的事拍下来?”朗格的一句话,犹如一击重拳,击中舍曼的内心。
封面女郎(Vogue),1975/2011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Metro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Pictures
于是,1975年——还是大学生的舍曼,完成了两组作品《无题A-E》和《封面女郎》。它们都预示着舍曼之后的发展。在《无题A》中,舍曼首次在作品中扮演小丑。“小丑一直是我最喜爱扮演的角色,我认为,世人喜欢看到‘快乐的小丑’,也正因如此,小丑只能将悲伤留给自己,这和‘女性’的角色扮演何其相似?”舍曼说。
中国“首秀”
复星艺术中心辛迪·舍曼展览海报
舍曼的中国首展正由《封面女郎》开场。两组黑白照片中,舍曼将自己打扮成时尚杂志的封面模特。相较专业模特那种严肃而正视镜头的传统方式,舍曼的人物表情各异。通过更自然、生动的表情,舍曼以此消解了时尚的浮华和奢侈。
《封面女郎》的正前方,则是舍曼为复星艺术中心制作的墙纸作品——本次展览中,舍曼的两件墙纸都集中在该作周围,它预示着展览的开始。
辛迪·舍曼《无题》1980 墙纸复星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在这面墙的正中央,便是舍曼创作于1977年的《无题》系列。该系列延续了艺术家对于女性角色的探究。她以大众媒介中的女性既定形象为题材,扮演各类女性。
无题 92号 1981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Pictures
无题 96号 1981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Pictures
在七十年代的这组《无题》中,《无题 96号》曾在2011年以389.05万美元成交,创下当时单幅摄影作品交易最高纪录。舍曼采用极端贴近拍摄对象的近摄手法,将拍摄对象与背景剥离,尽可能放大局部,呈现出如“恋物癖”的观看方式,逼迫观者重新审视和反思“凝视”的意义。
展览两楼
展览两楼
辛迪·舍曼 《无题》2010/2012彩色合剂冲印 179.1x353.1 cm 复星艺术中心展览现场照
与这组作品对应的是,一幅创作于2011年的《无题》。相比早期作品,数码技术给予舍曼更多发挥空间,使其实现了几十年前难以达成的结果。这件作品中,舍曼将两个人放入同一个画面中,连相片的背景也是其通过电脑技术合成的——从胶片到电脑,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人到多人,舍曼的作品随着时间也在进行着自我更新。
辛迪·舍曼 无题,2016/2018热转印金属印刷 200.7x196.2cm
《无题》作品中,舍曼的人物身着大件白色运动套头衫,头发自然而松散的散落在脸颊两侧。中心人物双手叉腰,注视前方。而身后三位虚像的人物动作各异。四人宛若一位模特照拍摄过程中连拍不同的姿势。
辛迪·舍曼 无题,2016/2018热转印金属印刷 152.4x172.4cm 复星艺术中心展览现场图
这张照片中,人物身着有着鲜花图案的丝质衬衫,卷曲的头发则被与衬衫相吻合的头巾扎困在头上。一幅大圆框墨镜完成了人物浓厚的时尚感。而与光艳鲜丽的人物相对比的则是以古老的欧洲小巷背景。舍曼将不同的元素带入到了同一平面时,增加了相片的深度和故事性。作为观众,好奇油然而生:“她是欧洲贵妇,还是在度假的游客呢,这张照片是谁为她拍摄的?”
2000年后,舍曼做了两类新尝试。从观念上来说,她将原先对女性身份的探索,转向对自我真实性的怀疑——在这个基础上,她开始使用假发、面具等道具隐藏自我。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舍曼消解个人化的演绎,反而将所饰之人投射到同一类人或同一阶层上。另外,从技术层面上,她采用大画幅和高品质印刷,使画面更高清、人物细节更丰富。
而在2018年的新作中,人物的“模糊性”更为显著,他们看起来年龄各异,装束不一,但却在镜头前却极具生命力。
“直到按下快门那一刻,我并不知道我会达到什么效果。从我的作品中,观众是否能揣摩我的初衷?能揣摩到什么程度?是否能与他/她的生活相连,这对我而言是很有趣的。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作品中读到自己故事,我并不想将自己的用意强加在观众身上。”舍曼说。
无题电影照片 25号 197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Pictures
无题电影照片 58号 1980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Pictures
无题电影照片 21号 197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Pictures
无题电影照片 22号 197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Pictures
展览三层,首先看到最负盛名的“无题电影”系列。这些人物没有特定的指代,而是一个个丰富、饱满、真实的生命个体。“我不太喜欢被拍者保持微笑,而是希望他们不要和镜头保持某种直接的联系。我要的效果,就是像那真实的影片一样。他们很常见,但也很暧昧,我希望营造出这种开放式的探讨和启发。”舍曼说。
展览三层
无题 588号 2016/201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Pictures
无题 585号 2017/2018
辛迪·舍曼
图片由辛迪·舍曼和纽约MetroPictures提供
图片版权:辛迪·舍曼,纽约MetroPictures
而另一边,是艺术家创作于近两年的“贵妇人”。舍曼最大的特点在于她创作的延续性——即便数码技术日益取代传统胶片,后期修图正在广泛应用,但舍曼的创作核心是不变的:延续自我演绎的主题下,她依然保持着对女性、对人类自身的不断关注。形形色色的贵妇人、结合古典绘画创作的新《无题》,依靠电脑后期技术进步,进一步扩宽了影像维度。这好比在说,时间巨流河,但辛迪·舍曼依然不变。
【看展购票就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