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精品,重塑高地:总台出品,电影《跨过鸭绿江》奏响英雄赞歌

12月17日,总台出品首部故事片《跨过鸭绿江》正式登陆各大院线,迅速成为全网传播热点并引发网友热议。“忍不住笑起来,又热泪盈眶”,不少观众表示“像这样宣传历史,坚定信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的作品,应该多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看完影片后,想起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经历。

01

从历史中走来:高质感画面与人物再现峥嵘岁月

电影《跨过鸭绿江》掀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唤醒了一段属于中华民族的家国记忆。透过“全景式、史诗性”的叙事笔法,《跨过鸭绿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个人视角入题,全面展示了从战前国际形势的快速演变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署,涉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过程。

如此宏大叙事的背后,离不开主创团队对战争画面的精准把控,对历史人物的细腻刻画,以及对民族情感的动情描摹。影片以现实主义笔法勾勒出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的全时空格局,为了呈现真实的影像效果,主创团队在筹备期间认真研读史料、仔细对待每一个拍摄细节,大到一场战斗设计,小到一封电报,都力求真实还原。片中依次展示了两水洞、黄草岭、飞虎山、三所里、松骨峰、长津湖、汉江、铁原、上甘岭等标志性战役和战斗,同时刻画了突袭战、防御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坑道战等多场不同特质的真实战斗场面,在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中书写气壮山河的战争画卷。

除了对战争的准确还原,该片在人物刻画之处也尽显细致考究。影片中再现了一群有血肉、有内涵、有质感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描绘出一幅抗美援朝战场的英雄图谱。63军军长傅崇碧带领不到三万人的兵力,在长达二十多公里的战线上,顽强阻击了九万多美军;38军军长梁兴初在被彭德怀痛批后知耻而后勇,指挥113团完成140里夜行,截断美军南逃道路,彻底阻击敌人;停战协定签署后,彭德怀的脑海中一一浮现出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牛保才等英雄人物。影片通过群像式的人物刻画,在叙事上展现出极强的层次感和纵深感,也凸显了英雄们不忘初心、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他们的形象透过影像穿越时空,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很多观众分享观看电影的感受:“难以想象当年志愿军战士是以怎样的意志和战斗力,击退了武器装备和技战术素养全面超越我方的敌军!”“这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大片,并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的盛宴,它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民族情感的共振!”“全程都为人民志愿军揪着心,全程看片都热泪盈眶,这才是史诗级的电影作品,看完觉得荡气回肠、热血沸腾!”“这才是中国该有的战争大片,看完之后对祖国的英雄儿女更加肃然起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无坚不摧、顽强不屈的铁血军魂!”

02

历史彰显现实意涵:全景式电影谱写英雄史诗

《跨过鸭绿江》将横跨两年零九个月的恢弘战事浓缩在一部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中,既具备了叙事的长度和密度,也兼顾了思想的厚度,这在国产战争影片中实属罕见。为了全景式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环境,尽可能还原冰雪作战的效果。

剧组不仅将拍摄地选在气温零下二三十度的黑龙江牡丹江,在道具准备上也颇下功夫。共使用4架道具飞机,9辆坦克装甲车,1000余支各类道具枪械,8万余发子弹,设计出400多个场景,动用4万多名群演,500多人的美术置景团队,重新搭建中南海、克里姆林宫、白宫、板门店中的经典场景……如此惊人的投入,让影片画面极富冲击力与感染力,于视觉震撼之处直戳观众内心。

作为总台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又一次新尝试,《跨过鸭绿江》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尊重历史、忠于历史的基本前提下,再现了国际格局突变时中、苏、美三国领导人的作战指挥思想博弈和战场较量。在整体叙事方面,大到风云诡谲的国际格局和战役谋略,细到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精到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都在影像建构起的艺术时空中细细述说。高立意、大格局、广视野的历史呈现与细节还原,生动展现出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思维和以彭德怀为统帅的指挥员们的战场谋略,镌刻了全体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捍卫和平正义、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风骨。

《跨过鸭绿江》的视角并未局限于对抗美援朝战争过程的描述,而是更彰显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敢追求国家独立的内驱动力,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定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初心与决心。这些精神内核反过来也衬托出电影自身所具有的历史纵深感、艺术表现力以及深刻的现实意涵。

03

让历史告诉未来:总台大电影布局中的礼赞传承

“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首部故事片,《跨过鸭绿江》聚焦抗美援朝71周年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高扬家国大义,讴歌民族精神,高度体现了国家媒体的责任、担当与情怀。

在整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总台集结国内顶尖的主创阵容,在历史纵深、国际视野、美学品格、史诗风范的基础上,优化内容、打磨细节,基于历史背景与事实,设计了感人肺腑且利于调动观众情绪的故事场景,集中展现了总台“锻造精品,重塑高地”的专业信念和品质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跨过鸭绿江》不仅是首部由“总台出品、原创自制”的故事片,也是总台精品电视剧、电影进行“影视联创”的首次尝试。从立项起,主创团队就按照“影”和“剧”同步推进的思路展开创制。如果说电视剧版的成功是总台内容原创实力的表现,那么电影《跨过鸭绿江》则更体现出总台在精品艺术创作和纪实影像美学上的专业水准和杰出表达。

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所言,“从电影《跨过鸭绿江》中,我们看到了一种鲜明的全局意识和整体思维,它全面而生动地把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用影视艺术传达给大众。”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随着影片的上映,必将在全社会掀起一场追忆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爱国氛围,向年轻一代传递守护和平的使命和接力奋斗的激情。

于民族而言,抗美援朝战争是让东方之光映照在世界版图的一战。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精品制作推出电影《跨过鸭绿江》,充分体现了国家主流媒体“为国立新,为民立魂”的使命担当,也通过影片再次向国人、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之风。恰如影片最后彭德怀所说的,“几百年来西方侵略者在东方的海岸上,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征服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来源:广电业内

电影资讯 跨过鸭绿 仲呈祥

有用 (5)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