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三重“显影”,读懂功勋对共和国的郑重回答

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功勋》在收官之夜,有个词条不断升温、刷屏——功勋的番外就是现在。

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曾经,我们只知这每一个名字都重于泰山,每位功勋都关联着共和国的伟大事业。但他们为家国交付了怎样的青春,为信仰拼过了怎样的迢迢之路,成功背后、奇迹之下,太多历史的细语鲜为人知。

功勋奋斗过的痕迹早已融入今天的山河岁月,电视剧《功勋》用八个单元带领观众回到伟业的起点,将这些民族脊梁、国家功臣奋斗路上的模样从头细说。一部《功勋》八位人物,每位功勋六集叙事,不同的单元有着不同的修辞笔法。有对大历史的泼墨,也有小细节的描摹;有对筚路蓝缕的刻画,也有情深意长的感知;有写实派的记录,有写意派的言志,还有诗性的烂漫自由。

如果说多元风格源自八组不同创作者各自的艺术美学追求,那么所有单元创作者都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追问过、并在剧中反复彰显着几个相同的问题:为了谁、何以为、今日何为。

当李延年“我们的国家无比强大、不容欺辱”的企盼直抵人心,当袁隆平对妈妈的告慰撞入心怀,由始至终,无数观众从初心、平凡、时代的三重“显影”间,读懂了功勋对共和国的郑重回答。

初心显影,每一个“为了谁”都饱蘸个人与家国的血肉相连

收官篇《袁隆平的梦》拍得极富诗意,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每每回归浪漫又坚定的孩子,循着妈妈为他种下的种子,一生向阳。

《功勋》里,剧作无数次向着人物内心溯源,找寻他们一片丹心的起点。

抗美援朝战场上,李延年智勇全开,带领战士们浴血奋战守住高地,也将每一位英雄“带回”故土。这一战为谁而打?他有一段长长的独白,道出小安东与二妞的羁绊,那是普通战士个体的身世,何尝不是“为了千千万万个二妞”而战的人民志愿军初心所系。

1960年代,做隐姓埋名人的于敏从一张白纸起步,干成了惊天动地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同的战场,同样在漫长时间里背对亲人、背对个人荣誉的还有孙家栋与黄旭华。他们冲破别国的技术封锁,纵被奚落、遭失败,亦抱定满腔热血,为什么?因为感受过“国破山河在”的仓皇,他们渴望祖国的早日强盛,如孙家栋所言,“当过‘亡国奴’的人,更懂‘祖国’二字的意义”;如黄旭华的台词,“核潜艇是国之重器。没有核潜艇,被核攻击,就无法进行二次反击”;也如于敏的抉择,“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

赫赫战功藏于记忆,张富清在穷苦的山区默默奉献了一生;从嫁进西沟村那天起,申纪兰就带着姐妹们积极参与劳动,并首倡“男女同工同酬”。老英雄主动申请驻村,就是要让“社员们的饭碗里能装满实实成成的干饭”;年轻的女性敢冲破封建旧思想,能带领姐妹们撑起半边天,因为她自始至终就是希望“姐妹们能挺直腰杆儿做人”。

永远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屠呦呦,在中医药瀚海艰辛里求宝藏,用大海捞针的“笨功夫”验证民方数百个,终将青蒿素献给全世界;袁隆平永远在与时间赛跑,用他的一生奋力追寻“禾下乘凉梦”。中国科学家成就伟大事业的初心极其朴素:“要救人命”、“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正因为每一个“为了谁”的回答中都饱蘸着个人与家国的血脉相连,这些功勋人物能在共和国一穷二白之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平凡显影,每一段“何以为”都是伟大出自平凡的深情注脚

作为一部“命题作文”、主题创作,在剧中弘扬家国情怀、为英雄立传、为时代明德,当是《功勋》应有之义。而要把动人的中国故事讲得入情入理、感人至深,同样考验着创作者。

人物塑造方面,《功勋》将对国家功臣的仰视视角转化为平视,也让勋章的另一半光华覆盖到英雄身边的人;回望功勋们筚路蓝缕路上的难处、困境与奉献、牺牲,也走深一步,把主人公的工作生活常态及其背后的民族精神底蕴,和盘托出。

讴歌“能文能武”的李延年,电视剧拍出了战争题材影视作品里开创性的洞见。346.6高地一役,是指导员而非连长指挥的作战,是由李延年率领一批“解放战士”进行的作战,是在冲破炮火封锁的同时还要面对敌方“蛊惑思想”的作战。观众看见,高地之战的胜利,源自李延年身先士卒,源自“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源自“支部建在连上”的政治思想胜利。

张富清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直把他乡作故乡、把百姓当亲人,而他自己的父母妻儿至亲之人,可能等不到儿在身前尽孝,盼不到为夫为父者的优先照拂。同样,当于敏、孙家栋、黄旭华、屠呦呦、袁隆平等科学家们为国担当之时,他们的另一半都默默承受了分离之苦、独自扛起家庭重担。

而在功勋人物的身边,他们的伙伴、团队,那些为共和国各行各业砥砺奋进的英雄群像,也在剧中熠熠生辉。李延年的战功离不开营长、教导员、所有战士的信任;与于敏共同迎接昼夜晨昏的还有从针锋相对到惺惺相惜的陆杰,也有为理论研究争取时间、为生活保障东奔西走、危机关头以身体保护科研资料的老郝;孙家栋自强不息的凌云路上,良师钱学森的信任、“十八勇士”朋辈的携手、工程队李东海的嘱托以及素昧平生普通工人的付出,都在动人情节中耀目可见。

《功勋》以见微知著的叙事、朴实真挚的情感,让观众看得真切、看得亲切。也在鲜活生动的以人写史中,让人物的精神品格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脉脉相承不绝如缕。平易的叙事里,所有人都能由人之常情度量出功勋人物何以在平凡中造就伟大,共和国的伟大事业又是怎样出自平凡。

时代显影,每一次“今日何为”都是对达而益坚的真挚感召

《功勋》的片头震撼过无数人。“共和国勋章”的闪光特写后,八位主演有如在时光隧道里徐徐走来,逐渐变成现实中的功勋人物。几步路,由虚向实,艺术形象打通的是我们命运共同体的感知。

有为国冲锋的李延年们,才有山河无恙的祖国;有为国铸盾的于敏、孙家栋、黄旭华们,才有科技强国的大海星辰;有为黎民苍生计的袁隆平、屠呦呦们,有为父老乡亲谋的张富清、申纪兰们,才有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

从观照现实的意义上讲,《功勋》不仅是对过往勋业“何以为”的赞美诗,还是启迪当下的我们“今日何为”的思考题。回望剧中,八个单元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那是共和国各项事业建基立业、爬坡过坎的时期,也是国内物质条件困窘、百废待兴的时期。功勋人物用草稿纸铺满戈壁的孜孜以求、抱定一把算盘一把尺也能实现“骑自行车也能上月球”的信念……他们奉献了“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一生,在艰苦岁月里和共和国史册上留下厚重一笔。而今,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穷且益坚不易,“达”而益坚则需要另一种坚韧。

共和国的各项事业,从来都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先锋、英模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中国的富强之路,也从来都是亿万人民心手相连共同闯关夺隘的。“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功勋》的时代寄托,即在于此。(冯遐/文)

电影资讯 功勋 安东

有用 (3)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