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二轮开票丨《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起源与歌剧也有关?

对于很多刚入坑音乐剧的小伙伴来说,可能已经大致了解到歌剧和音乐剧的区别,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具体关联还有点模糊,所以今天来追根溯源一下,来说说音乐剧的“起源”其实是↓

歌剧之于音乐剧:叫“爸爸”

论资排辈的话,歌剧要比音乐剧“古老”出快2个世纪了。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比如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

但被广为流传的歌剧起源,是从16世纪末出现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达芙妮》(Dafne),由于该作品的乐谱只剩下残片,所以人们通常又把1600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犹丽迪茜》(Euridice)作为最早的一部歌剧。

歌剧《犹丽迪茜》(Euridice)剧照

但是!!!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歌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

蒙特威尔第代表作歌剧《奥菲欧》剧照

那历史上的第一部音乐剧呢?

叫“爸爸”时间到了↓

是1728年首演于伦敦的《乞丐的歌剧》(The Beggar's Opera),由约翰·凯创作,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线。

《乞丐的歌剧》剧照

但对于美国来说的第一部音乐剧,应该是1866年的《黑魔鬼》(The Black Crook)。

歌剧和音乐剧“分道扬镳”后

最大差别成了“唱”

后来音乐剧的发展越来越偏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相比于歌剧需要的那种“不用麦也能传达到剧场每个角落的特殊美声唱法”,音乐剧对演唱的要求就更“随意”了些,渐渐地,宣叙调和咏叹调就在现代音乐剧中“销声匿迹”了(不加以歌剧那样强调区分了)。

科普tips

宣叙调(recitativo):不带旋律结构的演唱部分,通常用于交代剧情;

咏叹调(aria):通常用于表达角色感情,带旋律结构的唱段。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选自的音乐剧《EVITA》其起源也与歌剧有关?

张英席在《声入人心》第6期中演唱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原曲名《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正是选自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和作词巨匠蒂姆·莱斯合作的音乐剧《EVITA》艾薇塔(又被译作《贝隆夫人》),以二战前后阿根廷充满巨变的历史进程为背景,讲述了伊娃·贝隆波澜壮阔且充满传奇性的人生经历。

但在1978年导演哈罗德·普林斯执导音乐剧《EVITA》之前,这部音乐剧其实最初源于1976年的发行的同名摇滚歌剧专辑。(所以“大佬”这期的选曲还是跟“歌剧”有缘分)

昨日《EVITA》首演倒计时15天

——第1个秘密:起源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这首歌起初就被收录在专辑中,一开始只是用此曲替面临死亡的EVITA向阿根廷人民表达不要为她哀悼之意。此专辑耗时近4个月才完成,《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的旋律和出自同名专辑的另一首《Oh What A Circus》相同,但通过不同的编曲,比如后者就加入了拉丁舞曲元素,加上不同的填词,让旋律的气质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这首歌当年在UK Music Charts榜单上位于第一,并且该唱片获得了英国唱片业(BPI)的金牌认证,销量超过100万张。

1976年发行的《EVITA》摇滚歌剧专辑

随后1978年同名音乐剧《EVITA》中也加入了此曲。音乐剧第二幕以胡安·贝隆总统的就职典礼为开端,EVITA首次以总统夫人的身份亮相,随后发表了著名的“阳台演讲”并唱响这首歌曲,以此来感谢并号召民众的继续支持,也成就了音乐剧中最经典的一幕。

购票就戳我的链接:

立即购票

猫眼APP--演出频道

微信-支付-电影演出赛事

美团/点评-电影演出

原版音乐剧史诗巨制《艾薇塔》Evita- 北京站

第二轮开票

开票场次

11月23日丨周六 19:30(周末场)

11月24日丨周日 14:30(周末场)

11月24日丨周日 20:00(平日场)

11月26日丨周二 19:30(平日场)

票价

1080/880/680/480/280/99(平日场学生票)

1180/980/780/580/380/180(周末场)

地点

北京丨世纪剧院

电影资讯

有用 (8)

评论加载中...